1. 北京陪诊服务的定义与服务内容
2、 市场需求分析及市场范围预测
3、 陪诊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
4、 优秀北京陪诊服务公司案例分享
5. 政策环境对北京陪诊服务的影响与建议
6、 陪诊人员的职业要求与素质培养
7、 疫情下北京陪诊服务的变化与应对策略
8、 北京陪诊服务的技术支持和利用前景
陪诊服务流程细则
法律分析进行电话预约;就诊日当天,陪诊专员提前达到目的地,做陪诊服务前准备,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等待;陪诊专员验证客户身份信息后,开始提供陪诊服务;陪诊时长为3小时,陪诊员协助完成院内诊疗后即完成此次陪诊;陪诊结束后,客户在《服务反馈单》上为陪诊员评级、打分、签字。
法律依据《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》 第六条 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:
(一)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,提高医疗服务质量,指导、监督医院预防和妥善处置医疗纠纷;
(二)制定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规范,建立健全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考核评价机制,开展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检查;
(三)指导、监督医院制定安全保卫、风险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,开展安全和应急处置演练;
(四)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处理涉医投诉举报,组织、指导医院处置重大涉医安全事件,及时发布信息。
帮患者提升就医体验,为医院减轻导医负担,却也存在准入门槛、收费标准模糊等问题——
热度渐涨的陪诊服务,离专业化还有多远?
全程陪伴看病、代为排队挂号、缴费取药……自去年起,陪诊服务热度渐涨,闫军儒的同行越来越多。数据显示,各大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,分布在北京、杭州、西安等医疗资源较丰沛的城市,过去一年有2.6万人在淘宝搜索“陪诊”。
攀升的需求背后,花钱买服务的是哪些群体?成为陪诊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?这个新兴行业距离专业化发展还有多远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几位从业者。
就医痛点催生陪诊需求
在他看来,陪诊师要做的,就是帮“刚需人群”提高就诊效率。“缴费、做检查、领报告分处各楼层,很多患者身体不便,或者不熟悉流程,几个小时就赔进去了。一位大爷曾因为不知道要先分诊,干等一天也没看上病。有顾客跟我感叹,医院像迷宫,你们像导游。”
作为“杏仁帮陪诊”的创始人,李建新入行的决定来源于几个“孤独时刻”。一次急性十二指肠溃疡发作,身边没有家人在,他忍着疼痛在医院来回穿梭,“那一刻被孤独击中了”。后来妻子怀孕,自己挺着大肚子去产检,忙于工作的他倍感无力。
深耕互联网行业多年,李建新敏锐地察觉到,有同样困扰的人不在少数。去年年初,陪诊行业开始被媒体关注,“杏仁帮”也在这股潮流中诞生。目前,公司旗下有100多个陪诊师,服务范围已覆盖杭州、南京、合肥等六个城市。
同李建新一样,沈阳人刘姗姗也在日常需求中发现了机会。起初决定创业时,她很看好老龄产业,但一直没找到切入点。一次偶然,住在抚顺的姨妈来沈阳看病,远在上海的表姐请刘姗姗帮忙照应。“前后折腾了十几天,表姐过意不去,还给我寄了礼物。”
这次经历让她直面老年人的就医痛点,也看到了背后广阔的市场。不久后,刘姗姗创立“安安陪诊”,这也是东北地区第一个陪诊团队。发展至今,公司月均接单量在500单左右,收费标准为半天198元,全天298元。
刘姗姗发现,对于这个价位,两代人的接受度不同。“一般都是年轻人为父母下单,老年人不舍得花钱,但对子女来说,请假的成本其实更高。不少顾客会提前打招呼,让陪诊师自称是他的朋友。”刘姗姗笑称,虽然时常担心露馅,但也有实打实的满足感,“一位顾客曾反馈,母亲每次就医前都会问‘那位朋友还能陪我吗?’”。
服务内容不仅仅是跑腿
比起陪诊师,刘姗姗更愿意将自己的工作定义为“就诊规划师”。“举个例子,很多检查都需要预约,一些异地患者过来,开了检查却不能当天做,食宿成本都很高。我们会帮他提前规划、代开检查,患者来了直接做,医生当天就能看完结果。”
“陪诊不只是跑腿,服务从接单那一刻就开始了。”刘姗姗说,她会提前跟患者交流,了解病况和就医诉求,还要叮嘱异地患者准备好证件、核酸证明和以往的检查报告。“必须把医院跑熟,熟悉内部构造的同时,还要清楚医生的专长,以备顾客咨询。”
就诊前一天,如果患者可能需要抽血化验,她会建议对方空腹,也会记得备上矿泉水和面包。就诊当日,她的职责是帮患者跟医生沟通,再将医嘱反馈给家属,“很多人一紧张就说不清病情或忘了问题。”其余的时间,刘姗姗会安排好最高效的检查顺序,然后把患者安置在休息区,自己拿着一摞单子四处排队……
“帮患者提升就医体验,为医院减轻导医负担,这是陪诊师的价值所在。”李建新告诉记者,“杏仁帮”的陪诊师大多有过相关经历,或是做兼职的医生、护士,或是熟悉医院的医药行业从业者。但在他看来,这个行业带有一定公益属性,技能门槛并不高,最重要的是有爱心、责任心和同理心。
去年,一位来自安徽的单亲妈妈带着孩子到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求医,李建新接待了他们。“到了医院才发现,当地医生介绍的专家挂不到号,患者妈妈急得直掉眼泪。很巧的是,团队中有一位省中医院的医生,多方协调后为孩子加了一个号,他妈妈全程都在说谢谢。”李建新说,虽然挂号不是平台的业务,但“能帮就帮”应该是陪诊师的态度。
必要时,陪诊师还充当了患者身边的“定海神针”。闫军儒曾陪诊过一位60多岁的恶性肿瘤患者,对方被检查结果吓懵了,坐在走廊大哭。“我一直陪着她、安慰她,讲一些预后较好的案例,阿姨的情绪慢慢得到舒缓,临别时对我说‘孩子,多亏身边有你’。”
规范化发展是必由之路
“作为一种低频需求,陪诊服务虽已走进公众视野,但触达面还不够。”李建新认为,行业目前仍处于相当早期阶段,“我们在地推中发现,不少患者有需求,但不知道这个行业。反过来,我们可以提供服务,却找不到顾客。”闫军儒觉得,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尚未有效培育,“很多顾客将信将疑,下单前会反复确认‘你们不是骗子吧?’”
刘姗姗发现,医院和医生对陪诊服务的评价呈现两极化。“有些医生把我们看成帮手,认为陪诊服务可以缓和医患矛盾,一部分医院却态度谨慎,觉得我们来路不正。”
信任难建立的背后,是市场本身的鱼龙混杂。刘姗姗表示,陪诊服务的收费标准与各地收入水平挂钩,半天的价格在150元—400元不等,但有的商家恶意压价竞争,搅乱市场,还有黄牛打着陪诊师的旗号,承诺可以帮患者抢专家号、走绿色通道、加塞做手术。
“一些人赚的是陪诊师的钱,而不是用户的钱。”李建新说,在短平台上,有人打出诱人广告招募陪诊师,以介绍工作为诱饵收费,但以目前的行业体量,根本无法兑现。
记者采访发现,更让从业者觉得艰难的是,陪诊师作为一个新兴行业,在准入门槛、服务流程、争议解决等方面,尚未形成统一标准,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。
李建新跟团队约定,医疗服务涉及个人隐私,有关患者病情的照片和录音,必须及时销毁;为了避免纠纷,在服务失能或半失能患者时,要求有家属陪同。而刘姗姗制定了“风险告知书”,明确划定双方权利义务,还为每位患者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。
“在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当下,陪诊师有望成为化解“就医难”的重要力量。”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、研究员盘和林指出,相关部门应推动建章立制,设置合理的准入门槛,尽快明确服务和收费标准,并对从业机构进行审批或备案制管理;未来,还应协助组建行业协会,推动提升服务水平,引领行业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。